百川书池
中新友好图书馆|第61期
本期推荐
作品名称
《二马 牛天赐传》
作 者
[中] 老舍
出 版 社
人民文学出版社
索 书 号
I246.5/8
馆藏地点
中新友好图书馆3F3区
展开剩余76%内容简介:
为纪念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,特别推出“老舍作品精选”丛书。
《二马》是老舍的早期作品,1929年写于英国。小说塑造了一个迷信、中庸、马虎、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,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,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,不同的是,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,老马则是华侨,旅居国外。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,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以及与英国人的交往,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,试图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凸显落后国民性的荒谬之处。
《牛天赐传》完成于1936年。主人公是一个因天生残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婴儿,后被家境比较富裕却没有孩子的牛姓夫妻收养,取名牛天赐。牛老爷是个生意人,但他更是个马虎人,以“碰”着走运而致富;牛太太是精明人,以官样治家而立威。天赐从小娇养,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,其他什么都不会做。他在养父母人生经验的教导下,一半聪明一半糊涂地随着环境而慢慢转变,成为一个“不是玩意儿”的人。
小说呈现的是一个原本单纯、善良、诚实、有正义感的孩子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外界影响下蜕变的过程。
作者简介:
老舍(1899—1966),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北京人。自幼丧父,家境贫寒。1924年赴英国任教,并开始文学创作,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。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《骆驼祥子》《离婚》《牛天赐传》《月牙儿》等作品,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大家的地位。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,并写下了百万字长篇小说《四世同堂》。1949年后,又有《龙须沟》《茶馆》等话剧力作问世,获得“人民艺术家”的称号。“文革”时,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。
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,老舍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,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。这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关注,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。他的作品中的“北京味儿”、幽默风,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、凝练、纯净的语言,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。
原文摘抄
这几天我买了不少的书,没事就翻几页看看。买书的快乐,我以为,就在乎“买”,因为买回来不见得能读,更不见得有一读的价值。把钱换了书,夹在胳膊里,是个无上的快乐,好像把古人或当代名家擒下马来。带回自己的屋中,随便愿意怎么收拾他们都可以。
-
北方的秋天有这个毛病,刚一来到就想着走,好像敷衍差事呢。
-
他有这么种似运气非运气,似天才非天才,似瞎碰非瞎碰的宝贝。他不好也不坏,不把钱看成命,可是洋钱的响声使他舍不得胡花。他有一切的嗜好,可是没瘾。戏的好歹,他一向不发表意见;听就听,不听也没什么。酒量不大,将要吃过了量的时候也不怎么就想起太太来,于是没喝醉,太太也没跟他闹,心里很舒坦。烟是吸哈德门牌的,吸到半截便掐灭,过一会了再吸那半截,省烟与费火柴成了平衡;他是天生的商人。
-
养孩子的乐趣是在发挥大人的才干;孩子得明白这个,不然便是找不自在。……刀把儿在别人手里拿着,你顶好是吃得胖胖的;人家要杀你呢,肉肉头头的,也对得起人;人家要不杀你呢,你也怪体面。天赐教给了我们这个办法,他似乎是生而知之的。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